李女士在臨產前突然查出患有白血病,重慶新橋醫院的專家們待其分娩后,用該產婦父親“骨髓和外周血”半相合造血干細胞與嬰兒出生時采集的臍帶血對白血病進行聯合移植治療,獲得成功。近日檢查結果表明,患者體內造血功能已成功重建。
去年8月,來自四川的李女士在臨產前突然查出患有妊娠合并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其體內血小板量不足正常人的十分之一,紅細胞只有正常人的二分之一。新橋醫院接診后,立即召集醫院多科室專家對這一特殊病例進行了會診。之后,社會各界人士為李女士捐獻出1400ml血小板,使之順利誕下一名健康男嬰。在剖腹產術中,醫生特地采集到70ml胎兒的臍帶血,以為日后治療白血病提供造血干細胞。
產后經四個療程的化療,李女士體內原始細胞比例仍不穩定。再做一般聯合化療,其復發的可能性高,而一旦復發,就將成難治性白血病。在這種情況下,造血干細胞移植就成為唯一的希望。但中華骨髓庫中找不到全相合的造血干細胞,據新橋醫院血液科副主任張曦介紹,患者父親造血干細胞和嬰兒的臍帶血與患者配型均為半相合,如果僅使用父親半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造血重建緩慢,排斥反應較大,而單純使用臍帶血移植,雖然排斥反應較少,但復發率較高。經過慎重研究考慮,專家們決定采用“兒子臍帶血和父親骨髓、外周血干細胞”進行聯合移植。
最終,利用臍帶血中所含的間充質干細胞,促進造血重建、減輕排斥反應,幫助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盡快在患者體內“發芽”。在無菌層流倉內,李女士順利渡過了可能出現的出血和感染關,終使自己孩子與父親共同提供的“生命種子”在體內“生根發芽”。34天后,李女士成功出倉。據出倉后的檢查,李女士的血型已由AB型成功變為父親的B型,且到目前為止,未發生嚴重排斥反應。有關專家認為,這一親體間“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的成功,為解決移植治療白血病中的配型困難提供了新的途徑。